民族團結教育宣讀提綱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5-04-14浏覽次數:1828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主題活動,進一步加強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現将有關民族團結教育有關問題提要如下:

 

1、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家統一始終是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搞好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事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事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

2、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數民族有一億多人口,占全國總人口8%以上,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30 多個少數民族與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鄰而居。民族平等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基石。我國憲法明确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在我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如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是否相同,社會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沒有特權,任何民族的權利也沒有被限制;民族平等不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而且包括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平等。

3、在學校全面、深入、持續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青少年學生牢固樹立正确的國家觀、民族觀,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立足當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主題活動,抓住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重要環節,把教育活動開展到每一個班級、覆蓋到每一個學生。引導廣大學生進一步增強穩定壓倒一切意識、民族團結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人人争做民族團結的維護者、促進者。

4、着眼長遠,進一步加強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一是紮實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高校要将民族團結教育内容有機融入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二是充分運用多種形式、途徑和方法開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要組織開展生動活潑的民族團結體驗活動;定期舉辦民族團結教育專題形勢報告會;抓住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特别是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開展專題教育和實踐活動。

民族團結,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重大原則。我國現階段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基本上屬于人民内部矛盾,處理這類矛盾和問題,必須講原則、講法制、講政策、講策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建立健全處理影響民族團結問題的長效機制, 努力把各類突發事件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态。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國際敵對勢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權”等旗号對我國進行的西化、分化活動,必須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

5、強調民族關系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至關重要的政治和社會關系。強調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離亂, 是各族人民之禍。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對于保障民族平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風俗習慣是構成民族特點和民族差異的重要标志, 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就是尊重民族感情;尊重民族感情,必須尊重民族風俗習慣。

6、要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營造良好氛圍。要充分發揮大衆傳媒的作用,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宣傳黨和國家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生産生活的關懷,宣傳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先進典型及其感人事迹,運用各種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各民族相互信任、緊密團結、互幫互學、共同發展進步的良好風尚,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